概要:摘要: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后。由于库区及上游河道泥沙严重淤积,被迫对工程进行改建。经过工程改建和调度运行的调整,基本解决了泥沙淤积问题,并发挥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。但高含沙水流使泄洪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坏。通过水工模型试验,材料抗磨蚀试验和现场修补试验,对泄洪底孔的磨蚀破坏机理和修复措施进行了研究。关键词:泄流底孔;破坏机理;修复处理;三门峡水利枢纽1、工程概况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,是以防洪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。工程于1960年大坝基本建成,并开始蓄水。蓄水后库内及水库上游渭河河道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。从1964年起被迫对工程进行改建。第一次改建将4条电站引水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,并在左岸岩体中新修建2条直径11m的泄流排沙隧洞;第二次改建打开了已封堵的1~8号施工导流底孔,并安装5台单机容量为5万kW的水轮发电机组。经过两次对工程的改建和水库采用“蓄清排浑”的运行方式,基本实现了水库在年内冲淤平衡,解决了库区及渭河的淤积问题,并且在防洪、防凌、灌溉、发电、供水等综合利用方面发挥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。但是黄河泥沙问题相当复杂,高含沙水流对水轮发电机组、泄流
三门峡水利枢纽泄流底孔破坏及处理,标签:水利工程管理,水利水电论文,http://www.67jzw.com摘要: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后。由于库区及上游河道泥沙严重淤积,被迫对工程进行改建。经过工程改建和调度运行的调整,基本解决了泥沙淤积问题,并发挥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。但高含沙水流使泄洪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坏。通过水工模型试验,材料抗磨蚀试验和现场修补试验,对泄洪底孔的磨蚀破坏机理和修复措施进行了研究。
关键词:泄流底孔;破坏机理;修复处理;三门峡水利枢纽
1、工程概况
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,是以防洪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。工程于1960年大坝基本建成,并开始蓄水。蓄水后库内及水库上游渭河河道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。从1964年起被迫对工程进行改建。第一次改建将4条电站引水钢管改为泄流排沙钢管,并在左岸岩体中新修建2条直径11m的泄流排沙隧洞;第二次改建打开了已封堵的1~8号施工导流底孔,并安装5台单机容量为5万kW的水轮发电机组。经过两次对工程的改建和水库采用“蓄清排浑”的运行方式,基本实现了水库在年内冲淤平衡,解决了库区及渭河的淤积问题,并且在防洪、防凌、灌溉、发电、供水等综合利用方面发挥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。但是黄河泥沙问题相当复杂,高含沙水流对水轮发电机组、泄流钢管、隧洞、底孔和深孔等造成严重的磨蚀破坏,以致影响泄水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工程进一步发挥效益。因此必须对工程进行进一步改建和修复。本文仅简要介绍泄流排沙底孔(以下简称底孔)的破坏情况、破坏机理和修复处理措施。
2、底孔(单、双层孔)破坏情况
1~3号底孔为单层孔,孔口尺寸3m×8m,进口底板高程280.0m,库水位315.0m
时单孔泄量405m3/s.4~8号底孔在平面上与1-5号深孔重合,组成5个双层孔,深孔孔口尺寸3m×8m,进口底板高程300.8m,库水位315.0m时一个双层孔泄量658m3/s.6~12号深孔为单层孔,库水位315.0m时单孔泄量257m3/s.1980年底发现底孔磨蚀后,先后对底孔的单层孔和双层孔进行了全面检查,发现下列部位有较严重的磨蚀破坏。
(1)单层孔和双层孔进口斜门槽正向不锈钢导轨在高程2825~2880m之间的迎
水面有不连续的沟槽或缺口(斜门槽为矩形断面,宽120cm、深55cm),严重部位导轨磨
损呈锯齿状,有的部位导轨及基座方钢几乎磨平。
(2)单层孔和双层孔进口斜门槽水封座板在高程2810~2900m之间破坏成锯齿状和蜂窝状,在门槽边缘10cm范围内及侧面角钢大部分磨穿,混凝土被淘深2~8cm.
(3)单层孔和双层孔进口门槽底坎被淘成锅底状,底孔中心部位混凝土淘深8~15cm,大部分钢板被磨损坏。
(4)单层孔和双层孔底孔进口喇叭口顶板(椭圆曲线)有一定的破坏,在高程291.0m以下的钢板护面己被磨穿,但混凝土基本完好。
(5)单层孔工作门槽在高程282.0~284.0m范围内的导轨严重损坏,有大如手指顺水流向的槽坑和缺口。
(6)双层孔工作门槽在高程282.0~288.0m底孔段范围内的导轨均有破坏,在高程287.0~288.0m范围内最为严重,导轨的一半已被剥蚀。在高程300.0~306.0m深孔段门槽内导轨有沟槽状破坏,在高程300.0~302.0m范围内较严重,导轨已成锯齿状。在串水门井段(高程288.0~300.0m)的混凝土及不锈钢导轨未发现损坏。
(7)底孔底板严重磨损,破坏面积占4/5,粗骨料全部外露,平均磨深14cm,并有多处冲坑,最大冲坑面积约5.6m×2.3m,深0.2m,钢筋外露20余根,有的钢筋已磨掉1/3左右。
(8)底孔边墙在高程284.0m以下有较严重磨损,混凝土粗骨料外露,最大磨损深度约7cm.高程284.0m以上磨损较轻,底孔顶板无明显磨损痕迹。
3、底孔破坏原因分析
黄河是世界著名的多泥沙河流,三门峡坝址处年平均流量1105m3/s,多年平均含沙量37.7kg/m3,汛期平均含沙量68.3kg/m3,洪峰最大含沙量911kg/m3.年输沙量16亿t,汛期水量占全年的60%,而汛期输沙量占全年的85%。泥沙中石英矿物含量为90%~95%,长石矿物含量为1~5%,两者合计达95%~96%,而石英和长石的硬度都较高(按标准矿物莫氏硬度,石英为7级,长石为6级)。泥沙中平均中值粒径d50=0.038mm.泥沙基本颗粒形状为多角形和尖角形,且比较尖利。底孔泄量的汛期流量占52%,而排沙量占86%。因此,泥沙的磨损是底孔及其它泄水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的外部条件。
为查清底孔各部位破坏的内在原因和破坏机理,以便采取相应的、有效的、且较经济的修补处理措施,使工程正常安全运行并发挥更大效益,先后委托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,黄委会水科院、702所、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,对底孔单层孔和双层孔进行常压和减压水工模型试验,并在现场进行了原型空化噪声试验。通过上述各项试验和原型观测,发现下列水力学现象,并对其特性和对建筑物的危害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。
(1)双层孔进口斜门槽内有一条空心漩涡带,上端在高程302.0~304.0m之间摆动,并伸向深孔,下端在高程284.0~286.0m之间摆动,并伸向底孔。在减压模型试验中对该涡带进行噪声测试,发现具有单极子型空化噪声特征,但噪声谱图形在各段库水位下无变化,且门槽内水流空化数大于初生空化数,原型空化噪声测试中也未测得此涡带空化噪声特征。另外,在单层孔进口门槽内无此涡带,但门槽导轨的破坏形状与程度和双层孔无明显差异。因此可初步断定此涡带是一条非空化的漩涡带,对门槽及导轨不会产生大的破坏。
(2)在单层孔和双层孔进口斜门槽内均有较强的螺漩流,切向流速达到17.83m/s.另外,门槽内时均压力虽为正压,但导轨内外侧压力差较大,且导轨顶面压力较小。
(3)单层孔和双层孔单泄时进口斜门槽下游棱出现分离型空化。此处在高程281.0~290.0m内测得负压,负压值为-4.04~-4.58m水柱。初生空化数为ói=2.4,库水位325.0m时水流空化数为ó0=2.25.在原型噪声测试中也发现此处有空化噪声特征。故此处存在空化现象,将发生空蚀破坏。双层孔双泄时(底孔和深孔同时泄水)没有发现空化现象。
上一篇:J 三峡二期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点滴
《三门峡水利枢纽泄流底孔破坏及处理》相关文章